2013-11-29
7月10日起在范围内生效的非居民气价格上调,使得加气站购入气格上升,而加气站零售价格却由于尚未经地方政府批准调整,导致批零价格倒挂。调价前,哈尔滨加气站批发购入气的成本为每立方米3元左右,零售价为3.7元;而调价后,加气站的成本大幅上升。
加气站理论上“越卖越亏”,或因私自加价被处罚,或“消极”卖气等待零售价上调,让使用气的车辆面临“加气难”,用气公共汽车和出租车饱受压力,部分线路公交运营陷入停顿。
国务院5月批转的《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称,中国今年将推进电价、气价格改革,并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电、用水、用气等阶梯价格制度。
2000年中国气消费量为245亿立方米,2012年则升至1460亿立方米;其中,气量持续增加,从2006年的0.9亿立方米升至2012年的425亿立方米。
气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仅为5%左右,与平均水平23.8%差距较大。国内气价格水平偏低,没有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和资源稀缺程度,不利于气合理使用,特别是中亚气按国产气价格亏损销售,不利于调动企业实施“走出去”引进资源的积极性,被中国《气发展“十二五”规划》认为是阻碍气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在本月的一份研究中称,气增加对的气商中国石油气集团公司造成了沉重的财务负担。穆迪等多家机构都表示,本次价格调整将显著提升中石油以及中石化、中海油等上游企业的气业务盈利能力。
此次气价格调整未直接涉及居民用气。但正如瑞银证券一份研究报告标题所称:“气改推进:上游欢喜,下游忧愁”。对于城市燃气公司、加气站等处于行业中游的气分销商,评级机构惠誉认为,它们可以将上涨成本的大部分转嫁至占到国内气使用量约80%的商业和工业终端用户。
卓创分析师王晓坤说,由各地方政府部门管理的车用气等非居民气价格将不可避免地陆续上涨,社会公众能直接感受到车用气价格的上涨,而还有其他很多工业产品的加工生产也依赖于非居民气,如化肥等。
整体来看,“相对于其他能源,气价格被人为压低,同时对供应商造成负担,这是行业可持续增长的障碍之一。”穆迪表示,近日的变化显示了中国解决气上下游结构性问题的决心,有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